自省
日期:2017-05-22 编辑:未知 阅读:2985
自省
有很长一段时间无法写出一个字。
说是“写作”不如说是“写字”,“写作”太过厚重,是连贯的情感表达;“写字”较为自由,是片刻的情绪宣泄。早些年的日记本上,几乎每天都要写上长长短短的一段话,这也养成了自己写文章向来无章法与技巧可循。其实叫做“写字”也很牵强,因为是用键盘敲出而非手写。
写作或写字于我而言皆是截体,每一次落笔都仿佛是一次深入自己内心的旅行,那种孤独的探索骄傲且自由。自省让人触摸到自我存在的真实质地,自省是场自我的残酷对峙,自省是自我意志对心灵的引领。回头观望然后勇敢前行。
十余年来,QQ名字始终是“一个人”,这如同朋友笑我:“你好像九十年代以前都是这发型。”就是如此固执,不受外力影响改变自己所爱的,不接受不排斥,相安无事。之所以叫“一个人”便是觉得大喜大悲来时,始终得独自承担,别人的分担只是幻象,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安慰罢了。所以,我始终是一个人,让世界是世界,我只愿做我的茧。
我始终保持自省,可向前的漩涡越来越深,致使此后的每次自省间隔时间愈来愈长,不偏离既定的轨道又要融入漩涡,撕扯、拽回,每次的自我剖析愈来愈疼。
路人
前几日遭遇尴尬,于是立即挟持另一个自己。然后再次警醒自己,对他人,可以善待,珍重,但无需寄以厚望。不管会不会有奇迹出现,内心仍旧单纯、美好,相信善良肯定一直都在,君赠一瓢,我定还一江。
生活
村庄里,高温下劳作的人,在夏夜一抬头便可望见满天的星子,四季都有干净的空气与泉水,他们无法脱离贫困,却能享受简单而丰盛的快乐。
城市中,每场宴席都有精致的食物,酒吧里的高脚杯也很具诱惑,但每个晚归的深夜,车内的音乐与路边疾速后退的街灯,都让人感到无比的空虚与寂寞。
这便回至主题——自省,定要常常自省,才不至于迷失自己。
欲望
人说“知足常乐”,何谓“知足”?如何“常乐”?从一个目标到另一个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带来的满足感,便是一种快乐。不断地获取才会产生快乐,如同打猎,重要的是征服目标的过程所带来的自我肯定而非猎物本身。
人要不断享受快乐,便需不断地去获取,这便有了欲望,也就凸显了人性的贪婪。不断地设立目标、持续地获取,久而久之,人便对快乐麻木了。人的幸福感愈来愈难获取,可很少有人停下来想一想,我究竟想要什么。
止步不前不会快乐,疯狂获取也不会快乐,这其中有很多相悖的东西,需要你有自控自发的强大定力。抵达自己比抵达目标更难,时常停一停、静一静,不是非得避开车马喧嚣,而是会在内心修篱种菊。
爱情
总会有人不怕路途遥远,跋山涉水不远千里走进你的内心。灵魂深处的美丽,总需要有人来读懂。女人活着,一定要相信爱情,哪怕那人一直没有出现,也要以最美丽的状态等候着。安妮说,倘若某天遇见了,只需牵着他的手温存地哭一场。无需说起遇见他之前的哪怕一丝丝煎熬。可我初见,即把所有情节和感受清空,讲到再无故事可讲,仿佛掏空内脏抽空神经,近乎虚脱。如今相来,那便是一场托付。只一次,只一人,便耗尽了我生命中所有的激情。
争执、妥协,谁都无法说服自己,自遇见,便丧失若无其事的能力。相忘于江湖只提一次便够了,倘若一语成谶,那一生都将是萎谢了。不能同巢而居,但求同林而飞,你在的地方便是风景,且行且珍惜。
旅行
林语堂说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,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、诱惑,和探险意念。旅行必须流浪式,否则便不称其为旅行。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、无定时、无来往信札、无嚅嚅好问的邻人、无来客和无目的地。一个好的旅行家决不知道他往那里去,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。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。
有勇气搭车去柏林的有几人?有人说“我们对生活有诸多失望,尽管知道自己不能,却还是希望生活在别处,是地狱或是天堂”。从我们生活的地方去到别人生活的地方,所见所闻即会让人生变得丰盈。
刘畅在《搭车去柏林》的扉页写道:“谁也不知道我们的生命,除了不可避免地趋向衰老外,还将有何遭遇。”面无表情等公交的人们,川流不息的电车洪流,四五个信号为才能通过的索凌路北环路口,擦肩而过的路人甲路人乙,一群群最熟悉的陌生人令人厌倦。草原上的羊群、简单而快乐的牧马人、朝拜的僧侣、纳木措的日落、海边的贝壳、古镇的小桥流水,梦里的景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,旅行是一种逃脱,纵是逃脱又当如何,期待旅行。
担当
责任与担当与生俱来,漫长的时间里,一直觉得艰难,与内心的自由相悖。明知压力是自己设定,而又无法彻底逃脱,矛盾而焦躁。
我没有能力逃脱现实龃龉,需要工作需要金钱,需要赡养父母照顾姐妹。我出生时哭着,亲人笑了,有一天我死去时笑着,亲人却哭了,亲人的爱与存在是我的全部意义。有了牵绊,便不自由。有时拼尽全力去爱所有人,却忘了爱自己,忘记关注内心,忘却久远以前的渴望。臣服,营营役役。
想要获得自由,又须具备担当的力量,要与俗世对抗,还要保持清醒与自省。生命短暂,如果可以,好想多去别处看看,倘若碰见喜爱的地方可作几日停留,仅几日便好。(孟斐 写于2012年)